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与“三个转型”综合改革要求,切实推进体育与人文深度融合,提高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加强人文学院学科建设。2019年12月6日下午14:00,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北体人文论坛”第九期在115阶梯教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世界著名汉学家、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白乐桑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题目是“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作为远距型语言”。
本次讲座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程红教授主持。讲座面向全校师生开放,人文学院张卓林书记、田青院长、董梅副院长以及人文学院众多教师出席讲座。同时,还吸引了本校其他院系的学生参加。大家与嘉宾积极互动,现场气氛非常活跃。
讲座正式开始之前,田青院长代表人文学院向白乐桑教授赠送礼物——本期讲座微缩海报。随后程红教授向在座师生介绍白乐桑教授:文革后首批法国公派来华留学生,首任法国国民教育部汉语总督学,欧洲首位汉语教学法博士生导师,欧洲汉语教学学会会长等。白乐桑教授谦虚地认为,自己多重角色之下最基本的身份是一位汉语学习者。相较学术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他更关注自己的本源身份。
讲座伊始,白乐桑教授谈到自己一生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您为什么学习中文”,他表示自1969年末自己在巴黎大学主修汉语迄今已经50年了,直到近些年自己才发现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我学习中文就是为了将来有一天有人问我,你为什么学习中文”。这听起来像文字游戏,但却是教授给出的严肃答案。他希望通过接下来的讲座内容让我们有更好的理解。
学习动机的复杂性、多元性需要引起更多重视
白乐桑教授提到:动机(动力)是一种心理状态和心理趋向,学习动机是推动一个学习者从事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学习能产生动机,动机会推动学习行为,并会增强学习效率。
学习动机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性,可以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近景动机与远景动机等。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有:认知特征、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对学习成绩的归因。白乐桑教授强调教育教学不能脱离心理因素,并举自身家庭之例。老大属于外向听觉型,追求远距。而老二往往是内向视觉型,追求近距。
教育学界的共识——学习动机对于各类科目的学习都非常重要。他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届到近期第十二届汉语国际教育国际研讨会的数十年间,论文集里涉及汉语学习动机的只有1篇,而自己去年在北大的国际研讨会上发表的是第2篇。大家都说学习动机很重要,单就汉语方面而言,好像没有受到太多重视。由此可见,我们对任何问题、任何事物、任何情况都要保持距离,这样有助于我们意识到平时被我们所忽略的一些问题。这也是科学态度中的重要一条。
“汉语难学”应当理解为“远距离的语言,难学”
白乐桑教授用高更关于人类起源的一幅画作来描述学习动机。“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他提到学习动机是一个非常多元的概念,学习者能与自己保持距离,拥有自知之明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汉语国际教育学术会议上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汉语难学”。白乐桑教授认为强调“汉语难学”这种刻板观点可能并不恰当,尤其是在学术场合,更科学的表达应当是“远距离的语言,难学”。
他结合自己亲身学习汉语的经历,从尽可能客观的视角,谈到:“我没有感觉中文好学,但也觉得没有那么难。达到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确实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但需要时间和难学是两回事。”
远距型语言VS近距型语言
曾经有人问:“外语面前,人人平等吗?”白乐桑教授认为:“外语面前,人人不平等”。甚至在任何科目面前,人人都不平等。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法语同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意大利语等都属于拉丁语系。拉丁语系的学习者学习意大利语和日耳曼语系的学习者学习意大利语相比,前者更具优势。
白乐桑教授引用了法国旅行家儒勒•迪蒙•杜维尔(1790-1842)提出的“语言距离”概念。那何为“远距型”与“近距型”语言?
首先,白乐桑教授提出了目前观察到的语言间的距离标准。主要包括:文字间隔:有无;动词框架型VS卫星框架型(L Talmy,1991);有词形变化的语言、黏着语、孤立语;类别词:有无;主语凸显VS话题凸显;句法功能顺序:SVO、SOV、VSO、VOS、OSV、OVS等;限定词与被限定词的词序;后置词:有无;音素数量及种类如何;重音、节奏音:有无;声调:有无。
其次,白乐桑教授以“动词框架型语言VS卫星框架型语言”为例进行了剖析:如果用法语表达一个动作“走”,不论是向任何方位去走,其表述都是相同的,而汉语和英语会用不同的动词或介词表示“走”的方位,例如:走过来,走过去,以及in/out。法语中趋向补语的缺失使得法语属于动词框架型语言,而汉语、英语属于卫星框架型语言。因此,对于汉语而言,英语属于近距型语言,法语属于远距型语言。
他还智慧地就远距型语言学习与旅行心理,包括旅行思维、旅行文化、旅行方式等之间的交汇进行阐释,引发了在座师生的深思。
内在动机是激发汉语学习的主导力量
上述思考和研究难道仅仅是个人的体会和个别案例吗?白乐桑教授通过孜孜不倦的调查、访谈、材料收集等探索给我们进行了极具说服力的解读。
雷慕莎是法国汉学和汉语教育的奠基人和开创者。18岁时,在Tersan神父书房看到了一个植物志,据考究是明朝《本草品汇精要》的抄本。除了精美的工笔插画图,他被里面看不懂的文字深深吸引。自那一天起,他走上了汉语学习之路。5年后,他写出了第一部关于中国语言文字的书;8年后成为全球第一任汉语教授。
雷慕莎的汉语基本上靠自学,没有什么外在的环境因素,与来自教师的压迫,比赛的目标等因素无关,主要跟他自幼体弱多病、主要在家学习的经历有关。这说明,“挑战”是很重要的内在动机。总结雷慕莎的成功经验:“从小训练自学能力,因为身体原因。”年轻时,雷慕莎创立了青年慈善学会,慈善在西方传统中意味着帮助他者,这同学习他者语言即中文,有一定的相通之处。尤其“视觉型的个人特征,适合学习文言文和中文阅读理解。”
法国《耶稣会士信笺》是早期西方传教士的汉语书信汇编,记录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园林建筑风格、语言文字、山水园林、习俗和信仰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个成功的汉语学习者的人生轨迹。
白乐桑教授幽默地说,以前法国人对中国最大的印象是像月球一样“神秘”,可能正因为神秘,因为远距,才激发人们去探索去挑战。他提到法国人被中国吸引的关键词有:文明古国、汉字、传统俗话、毛泽东、孔子、老庄、《孙子兵法》、围棋、武术……他还注意到法国汉语教学有几个世界之最:法国蒙日红中学(1958)是全世界最早学习汉语的高中;1968年,法国政府最早将汉语列入高考可选科目;全球地位最高的汉语学习者是法国前任总统德斯坦先生。
白乐桑教授正在逐一拜访一些知名的西方哲学家,很多哲学专业的法国人也在同时学习汉语,这偶然中有必然。由此,他得出一个阶段性的结论:法国汉语教育史从开始到最近一个时期,在学习动机上,内在动机占主导地位,在内在动机中,有几个方面很重要:一是成就动机与挑战性动机,二是发现性倾向,三是人道主义、理想主义倾向,四是跨文化的敏感力。
从学习动机到远距型语言,从雷慕莎到福柯,从“东游记”到旅游文化……这种种交汇,让师生脑洞大开。在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中,如何搭建体育之桥,这也是值得我校师生思考的课题。
提问环节
Q:如果没有挑战精神,如何激发学习者学习兴趣?对外汉语教师如何激发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人文学院 18级学生)
A:白乐桑教授谈到,本次讲座的观点之一是动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就自己当时汉语学习而言,不可能有外在动机的成分,所以挑战精神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重要动机。例如听觉方面的声调,视觉方面的汉字等。
先要了解学习者是谁,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去了解学习者个人特征:以往的学习经历,个人爱好等。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一些相关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帮助学习者摒弃对所学内容的刻板印象,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Q:当今时代学习者受外部因素和压力影响比较大,内在动机对个人学习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弱,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这个问题需要解决吗?
A:怀疑现在时代与过去已经完全不同了。现在法国商校学生学习汉语的外部动机很明显,去中国实习,把中文作为交际工具等。但是这并不排除他们有内在动机的可能性。只不过外部动机更容易被我们关注到罢了。也许我们会发现,具备某些个人特征的商校学习者,更有利于学习汉语。
Q:您能分享一下Michel FOUCAULT(福柯)教授的治学风格吗?
A:真实的感受,毫无疑问,福柯先生的法文的书面语言非常美——具有语言学方面诗性的美。他说话讲课,不看笔记,口头语言的美堪比其书面语言的美。在自己以往的学习生涯中,他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任何架子,十分平易近人,深受学生爱戴。
田青院长代表学院全体向白乐桑教授提问:
Q:白乐桑教授您好,请问从人类的角度,怎样把汉语和中国文化有机结合以达到更高的高度,怎样当好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而非仅仅局限于做一个对外汉语教师,希望您从国际视野为我们做一个解答,谢谢!
A:非常感谢院长提出这么有意义而且有深度的问题。我认为,第一要真正领会到外语教学的重要性。在深入了解并掌握一门外语的基础上,多学习几门其他外语。虽然英语很重要,其通用价值也很高,但仅仅学习英语是不够的——非英语区国家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次,要去掉一些刻板说法和观点。现在中国很流行的一种说法是,用小语种来指称英语以外的语种,如法语、西班牙语等。西班牙语不是小语种,恰恰相反,它是一种很强势的语种。这不适合当下全球互联互通背景下,对高级人才的期待。另外,深入了解和掌握外语最好的一把金钥匙就是培养换位思考的能力,这样就能有效避免所谓的中心主义。
人文论坛第九期“汉语学习动机与汉语作为远距型语言”取得圆满成功。白乐桑教授德高望重、精神矍铄、幽默风趣,为我们带来的讲座更是视听盛宴、法中大餐。在座师生跟着白乐桑教授进行了一场极富魅力的奇妙学术之旅后,均表示收获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