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节气知多少
冬至,又称冬节、亚岁、长至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民间最传统的节日。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春秋时代,智慧的劳动人民就测出了冬至节气——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的一个,因此被认为是大吉之日。
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白昼最短,黑夜最长。进入数九寒天,辛苦劳作一年的人们终于可以好好休养生息了,所以,冬至又被认为是最值得庆祝的吉祥日。在古代,人们在这一天要举行祭天活动,以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至今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在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每年冬至日,依旧保留着吃饺子的习俗。
清晨的忙碌
2019年12月21日,农历己亥年冬至前一日, 一群可爱的人在寒冷的冬天早晨六点半就出门买食材,八点半已在食堂二楼忙碌着,原来,为了迎接冬至,人文学院的同学们正在和饺子馅,为冬至“奇怪的饺子”主题活动做准备。
奇怪的饺子
留学生们陆续来到食堂,有来自挪威的小姐姐们,还有来自韩国、法国和委内瑞拉的小哥哥们,看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和习俗还是很吸引人的~
洗过手后,同学们和留学生们开始撸起袖子包饺子,外国朋友们在一番观摩学习之后也动手尝试起来,不得不说,他们的动手能力真的非常强,个个包的有模有样。大家围在一起,边包边聊,交流起日常的学习和生活。
当然,有外国朋友们在场制作的饺子,怎么可能中规中矩呢,必然还有一些“奇怪”的馅:辣条、小麻花、花生、小柿子、巧克力、奶糖……千奇百怪的馅料和五花八门的造型组合,花样百出,令人捧腹。
其中,中国传统的花边饺和韩式的圆饺吸引大家纷纷前来求教,同学们互相夸赞着,其乐融融。
饺子的来历
同学们一边吃着饺子,一边听着关于冬至的故事和饺子的来历:传说医圣张仲景在家乡白河的岸边,见很多穷苦百姓忍饥受寒,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非常难受,决心救治他们。于是搭起医棚,架起大锅,在冬至那天开张,向穷人舍药治伤。
这剂良药名叫“祛寒娇耳汤”,其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在锅里煮熬,煮好后再把这些食材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状的“娇耳”,下锅煮熟后分给乞药的病人。人们吃下祛寒汤后浑身发热,血液通畅,两耳变暖。吃了一段时间,病人的烂耳朵就好了。
张仲景一直舍药到大年三十。来年初一,人们庆祝新年,也庆祝烂耳康复,就仿娇耳的制法做过年的食物,并在初一早上吃。后来,人们称这种食物为“饺耳”、“饺子”,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日子。
在这个过程中,留学生们对中国的节日和习俗有了更深的了解。来自挪威的同学表示,他们的国家也有冬至!韩国的小哥哥说饺子很好吃,玩得非常开心,期待下次见面!另外还要感谢二楼食堂的叔叔阿姨帮我们友情煮饺子~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奇怪的饺子”煮熟了快乐,咬开了幸福,温暖了冬日,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也使中外学生的友谊更进一步。
冬至是2019年陪大家过的最后一个中国节,感谢大家今年的陪伴;同时今天也是考研的重要日子,人文学院祝所有考生考试顺利,取得优异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