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
北京体育大学通识中心在2019年春夏季将陆续推出系列人文专题讲座,邀请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四位研究馆员,通过他们的讲解和引导,与大家一起品鉴传统器物、学习传统文化、品味中华历史。
作为此次系列讲座的第一讲,5月15日,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张荣女士在北京体育大学奥林匹克中心举行了题为“明永乐宣德漆器鉴赏”的讲座。张荣女士于1985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博物馆学专业,至今已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古代工艺类文物的鉴定、研究与展示。
(图为张荣研究馆员)
张老师从漆器的历史、成书、器型、纹饰、款式、典故等方面分享了漆器鉴赏的知识和收藏轶闻,充满了学理性与趣味性。张老师介绍,漆器的漆,又称大漆,是从割开的漆树树皮中流出的一种白色粘性乳液经过加工而制成的涂料。古人调大漆,多为黑红两色,又以银朱调制的红色大漆最为珍贵。目前,我国先民使用大漆的可考历史已推至八千年前,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我国现存唯一的一部古代漆工专著是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平沙黄成所著的《髹饰录》,该书详细记录了漆器的制作方法、原料、工具、分类和各个品种的形态,以及漆工的禁忌,为古代漆器的定名和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后来才有王世襄先生于1949年开始编写、前后经历了30多年方正式出版的《髹饰录解说》,这是一本中国传统漆工艺研究的重要专著。
张老师主要介绍了明永乐年间、明永宣年间、清乾隆年间的漆器,以雕漆作品为主,主要的器型为盘、碗、盒等器皿,也有部分桌、榻、几等家具作品。这些年代的漆器大多产自于官办作坊,因此纹饰多为受统治者喜爱的龙凤纹、寓意吉祥的花卉纹、宗教影响的纹饰和中国传统文化推崇的文人雅士携琴访友的纹饰。张老师选取了非常有代表性的漆器向大家详细介绍,并讲述了这些漆器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乾隆皇帝在漆器上留存的文字一向喜欢引经据典;永乐款剔红缠枝莲纹盒上荔枝的纹理雕刻技艺已经失传,现今没有一个漆工可以复刻出其纹路;等等。
(图为剔红文人雅集图纹雕漆盘)
张荣女士在讲座期间,还分享了一些她的个人感受。她说,由皇城中心来到北京体育大学所在的圆明园一带,这段充满历史感的路,就像她和体育之间,似乎隔着一段距离。张老师坦承对体育文化的了解不够充分,也不确定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对于故宫文物鉴赏知识的接受程度,甚至来到现场之前她还在思考,面对北体大的学生该讲什么?讲到什么程度?了解故宫的文物究竟对于北体大的学子有何意义?但是当她真正走进美丽的北体大校园的时候,她豁然开朗:作为有悠悠千年文明灿烂的古老国度,中国的文物就是千年长河历史的凝聚;而体育作为当今世界各国交往的一种重要桥梁,当体育人在国际上进行体育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正是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言人。
张老师也分享了数十年来她在海内外追寻漆器的经历,包括她曾在香港收藏家胡医生处鉴赏过一件既有“大明永乐年间制”计划款又有“大明宣德年制”填金楷书款的漆器盏托,可考证为永乐年间赐与日本的203件漆器中的一件;在台湾某收藏家处鉴赏过一枚宣德款金戗彩漆盒,这款漆器直接证明史书记载的金戗漆的存在,对于漆器的历史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张老师在讲述这些经历的时候,既饱含着对现世保存的文物的热情,又有不能将它们带回故宫博物院收藏的遗憾。
讲座进行了两个小时,在临近结束时,张老师不仅回答了在场听众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的相关问题,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她认为,对于文物守护人,他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发掘传统文化的价值,提升全社会的审美意识,因为这才是我们民族不断传承的动力源泉;对于传统的非遗手工艺者来说,他们需要提高文化水平,学习适应时代的能力,这样才可能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而对于追求创新的人,不妨回过头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过程中的确需要不断地创新,然而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中国创新最好的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