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 概念、功用、方法与价值
为深入贯彻落实学校“双一流”建设与“三个转型”综合改革要求,切实推进体育与人文深度融合,提高北京体育大学学生人文素养,加强人文学院学科建设。2020年11月17日下午两点半,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北体人文论坛”第十期在求是报告厅成功举办。本次讲座由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西北大学文学院李浩教授担任主讲嘉宾,讲座题目是“经典阅读: 概念、功用、方法与价值”。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黄二宁老师担任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在活动的开始,他对李浩教授的到来表示了热烈的欢迎。紧接着,在主持人简单介绍李浩教授后,田青院长亲自向其赠送人文学院自制小礼物——本期讲座微缩海报。
讲座内容回顾:
一、 从总书记谈读书说起
在文革那个知识匮乏的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还是主动阅读、静心学习、深入思考。在索契接受采访时,总书记提到“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的活力”。在中央党校时,习近平总书记要求领导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之后,李浩教授用生动的比喻形容不同阶段读书的状态:第一阶段,也就是大学时期的读书,像是在谈恋爱,要有兴趣,更要有爱情在里面。第二阶段即研究生时的读书,此时的状态更像是结婚后的平淡习惯,细水长流。
二、 经典阅读概念
李教授提到,想要与世界建立联系的方式很多,比如互联网。互联网上的许多形式,例如学术论文等,都还是书的概念的扩展。借此他引出了本次讲座第一个重要内容,也就是经典阅读的概念。首先,他向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经典。
在维基百科中,经典的定义为“典籍,泛指古今图书。现在典籍一词主要是指晋国历史的淘汰选择,被人们所公认的代表一个名族的文化水平所达到的高度深度和广度的著作。”而教授指出,其中“典籍”的形容不太恰当,这段解释其实更符合经典的概念。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的轴心时代理论指出,在这个时代,各个名族都产生了各个民族的文化英雄和文化圣经,例如耶路撒冷伊斯兰教的典籍、庄子的《道德经》、佛教的典籍等等,这些典籍能使人们形成一种家园感。“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也能追溯到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是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感”的论述之中。
教授谈到,西方的经典文化在古代一直坚持“科学”的论述,这种科学是要有客观科学准确的理论,并能够在实验室成功验证的科学,而并非作为学者、作为老师随意论述、以此自居的观点。而中国的经典文化的传承一直是延续的,五四运动以后,这种传承就中断了。之后教授引出王式通先生的“未窥旧籍谈新理,不读西书恃译编“依据
由此,李浩教授对于经典的定义可以概括为“信得过、生的早、靠得住、引得多、走得远、传得久”。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阅读。阅读又分为广义阅读和狭义阅读。
广义阅读,在西方的哲人看来,可以将其理解为人类对自然四时的感受。正如阿尔维托·曼古埃尔所言“我们每个人都阅读自身及周边的世界,俾以稍得了解自身与所处”。在中国,也有相似的表述,王羲之“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即是如此。此后,教授借只要高分成绩不要深入思考的例子,导入怎样才能让我们人类敏感的认知不要退化的话题。事实上,真正的学习从来都不是简单的背范围、考高分,所以不要相信“学霸”,因为有时候学霸并不是真正的学霸。他还强调阅读经典的重要性,这里的阅读一定是阅读“原文”,而不是“译文”。总而言之,一是要读书多。二是要与理解发生“生化反应”,要在阅读之后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简言之,教授认为,经典阅读主要指的是狭义阅读而不是广义阅读,但也不是对著述文献中的所有文本,这是指狭义阅读中极其狭小但又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文本的阅读——经典文本的而阅读。当然,好的经典阅读也要指向躬行实践和切身经历。
三、 经典阅读的功用:学以为己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观,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通过阅读经典,我们可以做到“怨”,也就是释放自身情绪。艺术作品还具有伦理功能。礼仪教育、处人接物的教育,远比知识教育重要得多。我们无法选择出身和家庭,但是进入社会之后,我们能选择交际与处人接物的能力。通过艺术作品,我们可以观测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相处的,这也就帮助我们学习这种能力。
另外,“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通过学习学问,是可以弥补我们许多先天气质的不足的。
荀子论述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简言之,君子之学就是美化自我、提升自我。
由此教授概括其对经典阅读功能与作用,即
充电以照亮自己;造境以提升自己;掘宝以富裕自己;
启示以度化他人;发明以福利社会;创新以延续经典。
四、 经典阅读的方法
根据朱熹二十四字诀,李浩教授将读书六法概括为慢、熟、思、用、专、疑六字。这就要求我们从基础知识读起,由浅入深,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和思考,之后反复切磋琢磨,结合思想后理解实践意义,聚精会神,专心钻研,最后从“有疑”到“无疑”之后才算做到阅读透彻,分析精绝了。
五、 经典阅读的价值
1、 以脱贫困,精神富有
2、 以起蒙昧,走向理性智慧
3、 以祛弱小,强大个人及民族
4、 以补空白,增量知识
5、 以救偏狭,社会具有宽容恕道
6、 以散书香,移风易俗,改良社会
以上即是李老师分享的主要内容。在此之后轮到了学生提问环节。
1、 Q:经典是一段时期内的经典,那随着时空的变化,不同经典之间的理论相悖,这样的话我们应该如何批判性的阅读经典呢?
A:经典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人们的认知水平、能力和真理性的看法。依据“科学革命”理论,所有的科学都有一个假说作为前提,需要经过时间和实践一步步的检验,因此科学是在不断更新的过程中的。第二,科学是一定可以被证伪的。而我们阅读经典,并不重点关注经典理论,而是经典的精神。对于历史事件的各种大批判文章,我们应该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来辩证对待。人文科学,往往不是一种事实判断,更多的是一种价值判断。我们更多应该做的应该是解释、说明和阐释经典。
2、 Q:在我们原有的知识储备的前提下,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大多数情况下会更加注重经典一方面的内容。那我们应该如何通过阅读经典,突破自身知识体系的束缚,一方面对经典有更广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如何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丰富自我?
A:知识储备的多和少是个人自身的一种感受,很多情况下是可能会被“点化”的。首先,我们是从母语经验来分析的,也就是从汉语出发。所以,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方法。一是自上而下,从经典的源头《易经》《尚书》、诸子著作等古代典籍一路读下来。二是读现代文学,例如从鲁迅先生的作品来入手。这并不要求阅读的量大,而要从一篇入手,细细琢磨。另外,提出疑惑,是要在通篇阅读的基础上的。在对经典整体有大概的理解后,进而可以专题入手,由浅入深,逐步研究,进而做到答疑解惑。
3、 Q:现今网络非常便捷,我们需要写论文可以直接搜索到前辈研究的结果。那么我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获得真正的经典的积累?如何能够感受到像文豪大家一样博览群书的做学问的一些态度?
A:现在大数据发展迅速,已经包围了我们。那么,在大数据时代,除了担忧是否会被机器智能控制,我们更多的是要善于利用。古代的时候,文人很多资源都是接触不到的,而且当时的书籍数量也是有限的,因此古人能够做到仔细研学。所以,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进行专业阅读,把更多的书籍和理论当做资料,并对相关信息进行归纳处理就足够了。之后,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和思考,让它们能够真正地为你所用,进而形成你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从中得出属于自己的新的结论。
李浩教授在讲授结束之前说到:“阅读不一定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厚度和高度”。希望大家能从李浩教授这次的分享中获得对于经典阅读的价值、功用等方面的新的体会和理解。 “一个不爱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读书不仅仅影响到个人,还影响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正因如此,我们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在经典阅读之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归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