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校主站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 学院动态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 学科建设
    培养方案
    科研工作
  • 教学教务
  • 通识教育
  • 师资队伍
    名师介绍
    人才招聘
  • 国际交流
    汉语志愿者实习项目
    国际交流项目
    联合培养项目
  • 党团建设
    组织建设
    学习资料
    党建动态
    工会之家
  • 学生天地
    团总支学生会
    学生活动
  • 下载中心
  • 首页
  • 联系我们
  • 首页
  •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现任领导
    机构设置
  • 学院动态
    最新动态
    通知公告
  • 学科建设
    培养方案
    科研工作
  • 教学教务
  • 通识教育
  • 师资队伍
    名师介绍
    人才招聘
  • 国际交流
    汉语志愿者实习项目
    国际交流项目
    联合培养项目
  • 党团建设
    组织建设
    学习资料
    党建动态
    工会之家
  • 学生天地
    团总支学生会
    学生活动
  • 下载中心
首页» 学院动态» 最新动态

【回顾】北体人文论坛(34)·体育人文大讲堂第九期|数智时代的写作

发文时间:2025-07-07 撰稿人:


数智时代的写作:

在代码中寻找诗意的栖居

2025年4月22日,正值世界读书日之际,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举办了一场题为《数智时代的写作:在代码中寻找诗意的栖居》的学术讲座。中华诗词学会体育诗词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浣花诗社社长王钰清先生作为主讲嘉宾,以纵横古今的视野和深邃的人文思考,为在场师生揭示了人工智能浪潮下文学创作的挑战与机遇。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巨川主持活动,人文学院党委书记张卓林,王娜副教授及数十名北体学子齐聚一堂,探讨声与掌声交织,展现了一场科技与诗意的深度对话。

王巨川副院长作开场发言,指出AI的浪潮已经进入写作领域,如何应对这种冲击,以及如何将AI技术与写作结合值得我们思考。王钰清先生对此主题展开了讲座的内容:

一、历史回响:

数智时代及人工智能(AI)的发展

讲座伊始,王钰清以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的“三喻文化”理论破题。在前喻文化中,知识由长辈传授给晚辈;在并喻文化中,同辈互为师生;而在后喻文化主导的数字化时代,“年轻人开始成为技术传灯者”。年近七旬的王先生坦言:“我至今不会玩电子游戏,但今天必须向在座的‘数字原住民’学习。”这番谦逊之言引发全场会心笑声,亦为讲座定下“代际对话、人机共生”的基调。  

通过一组震撼数据,王钰清勾勒出AI发展的历史坐标:若将地球46亿年历史压缩为一天,人类文明诞生于最后一秒,而人工智能仅存在于最后的毫秒之间。“这粒‘毫秒级’的技术火种,却正在重燃文明演进的篝火。”从1950年图灵提出“机器能否思考”的天问,到2025年国产大模型DeepSeek展现的诗歌创作力,王钰清系统梳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并以AI诗作《沁园春·三国演义》为例,展示AI如何将“桃园结义”“火烧赤壁”等典故熔铸成篇,其意象密度与形式工整令传统创作者惊叹。


二、针锋相对:

人工智能(AI)对传统写作生态的挑战

“人工智能是否会让诗人失业?”面对这个尖锐问题,王钰清以“破立并举”的辩证思维剖析AI创作生态。他肯定AI具备五项强大的写作能力(以诗词创作为例):强大意象生成能力、强大的形式表达能力、强大的鉴赏分析能力、强大的诗歌创作效率、强大的学习和纠错能力。现场演示环节,DeepSeek在1分钟内完成《七律·秋夜感怀》《五绝·夜思》等多体裁创作,DeepSeek高质量效率化写作让人惊叹,其中DeepSeek所作的现代诗“钟摆在墙上切割着光/我数着细碎的影子”等诗句,展现出机器对时间意象的独特捕捉;DeepSeek将王先生友人的现代诗《玫瑰与百合的絮语》改编成同题七言律诗,让人拍手叫绝。王先生进一步指出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有关对照实验得出的结论“它已经胜过了80%的旧体诗创作者,即便现在偶有瑕疵,但潜力很大。”  

王钰清进一步分析AI写作带来的三重挑战:算法消解了真实的情感、技术效率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人机协作作品模糊了艺术界限。“AI的强大能力压缩传统诗词写作空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写作生态。”

然而,王钰清更强调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他对比叶挺《囚歌》与AI生成的体育诗词,指出前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爬出”的铮铮铁骨,源于革命者的生命体验;而后者写武汉体院“绿草如茵,红旗招展”虽工整却失之泛化。“AI能淘汰二三流模仿者,但撼动不了真正的创作者。”王先生以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愁绪、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的哲思为例,强调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才是文学的灵魂。

三、携手共进:

探索人机共生的写作之路

王钰清指出看待AI对写作的挑战时,我们应当保持以下五个观点:第一,AI并不是万能的;第二、AI不能取代人创作优势;第三、AI为人的创作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我们应该用好这个“外脑”;第四、对AI创作及其作品作品应持宽容态度;第五、未来诗词写作的方向应是人机协同。

对人机协同,王钰清作了进一步阐释。“未来的诗人不应是机器的对手,而应成为AI的‘驯鹰人’。”王钰清借用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理念,提出人机协同三原则:以AI为镜,锤炼创作敏感度;以AI为笔,拓展表达可能性;以AI为桥,连接传统与现代。他分享亲身实践:将学生自由诗转化为七律时,借助AI调整平仄韵脚,既保有个性化表达,又赋予传统形式新生。这种“骑鲸跨浪”的创作观,与浣花诗社十年间为350位奥运冠军赋诗的实践一脉相承。正确认识和看待A、正确使用合适的AI工具、培养和提高人机共生与人机协同的写作素养应当是我们探索人机共生道路的关键。

互动环节掀起了思想交锋的高潮。学子追问AI作品的文学批评与审美趣味标准,王钰清妙喻:“当我们为《静夜思》感动时,需要考证李白是否真在床前望月吗?”观众提出有关传统意象的现代转化和当代诗词创作如何追求古人高雅情趣的问题,王先生以“赛场如战场”的创作实例,阐明“青龙偃月刀可喻击剑,草船借箭可化射击”的转译智慧,以体育诗词创作过程的专业领术语的转化实践给学子们以巨大启发。

面对“AI审美是否具有独立性”之问,他坦言:“机器的‘共情’实为概率计算,而人类的悲欢,永远需要血肉之躯的震颤。”

四、薪火相传:

文学灯塔照见未来

“胜地不常,盛筵难再”讲座在《次韵和麦公先生同题赞DeepSeek写诗》的朗诵中落幕。窗外春风拂过北体大的冠军大道,馆内学子们仍在热议AI写诗的边界与可能。正如王钰清所言:“机器的代码永远在追赶文明,而人类的诗心始终在照亮前路。”这场持续近两小时的思想盛宴,不仅为传统写作开出新局,更在年轻学子心中播下了“科技为舟、人文为楫”的种子。在算法与平仄的交响中,一个更具想象力的文学新时代正悄然开启。

王钰清进一步分析AI写作带来的三重挑战:算法消解了真实的情感、技术效率降低了创作的门槛、人机协作作品模糊了艺术界限。“AI的强大能力压缩传统诗词写作空间,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写作生态。”

然而,王钰清更强调人文精神的不可替代性。他对比叶挺《囚歌》与AI生成的体育诗词,指出前者“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爬出”的铮铮铁骨,源于革命者的生命体验;而后者写武汉体院“绿草如茵,红旗招展”虽工整却失之泛化。“AI能淘汰二三流模仿者,但撼动不了真正的创作者。”王先生以李清照“寻寻觅觅”的愁绪、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眼睛”的哲思为例,强调人类情感的复杂性与创造性才是文学的灵魂。



王巨川副院长在总结中,从自身实际经历出发,谈到“如何面对AI创作,王钰清先生给出了很好的回答,也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可以以此次讲座为出发点更加系统地了解‘人机共生’‘人机协同’写作”。让我们以荷马史诗与敦煌写卷作比:“从泥板到代码,载体在变,但人类对美的追求从未改变。”

回首过往,北体大“体育诗词创作基地”在巴黎奥运会期间,师生们为40位中国冠军赋诗,其中16首被《中华辞赋》刊载。探索未来,“人机协同”也许就是数智时代的人文答卷!



Copyright © 2017北京体育大学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信息路48号
邮政编码:100084 Email:xiaoban@bsu.edu.cn 院长信箱:icc@bsu.edu.cn
京ICP备05066831号-1 文保网安备案号:110108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