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庆祝北京体育大学建校70周年·北体人文论坛第十九期圆满结束
原创 人文学院 北体大人文学院
讲座回顾
庆祝北京体育大学
建校70周年
北体人文论坛第十九期圆满结束
2023年10月9日晚,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庆祝北京体育大学建校70周年·北体人文论坛”第十九期圆满结束。本期讲座主题为“解读传统武术一一被无视的奢华”,由清华大学体育部副主任、博士生导师乔凤杰教授主讲,并邀请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蒋小杰教授与会对谈。人文学院张卓林书记、张婷老师、郭锐老师、于昊老师,奥林匹克学院张爱红副教授、郎玥副教授到场参会。讲座由人文学院陈石军老师主持。
乔凤杰教授以当前社会各界对传统武术“能不能打”的争论为切入,分析了争论出现的原因及其背后的观念预设与思想逻辑,对传统武术的功能追求、内外兼修的练法、内容体系、发展方向等个方面做出精彩演讲。
乔凤杰教授提出,一直被国人视为文化珠宝、直为国术的传统武术,它的存在价值在当今社会遭受极大的争论,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对武术的认知偏差。无论是传统武术的否定者还是赞扬者,其认知与推理在根本上都基于一种偏执的观念预设——武术存在的目标是为了能“打”。
乔凤杰教授认为,传统武术有多种功能,技击不是传统武术的唯一追求,不能把传统武术等同于技击。所谓的“打”,实则有文打和武打之分。被部分学者认为是“花拳绣腿”的武术套路,其内涵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武术套路的形成与发展,不是对源于技击之武术的异化,而是中国武术文明的内在发展与智慧象征。成熟的武术套路融技击、养生、武术等多向度实用艺术为一体。
乔凤杰教授指出,“武德”的最大意义是提升习武者的生命境界。武德不是一种外在语言的强制规范,而是为学由己的人生智慧。传统武术在练法上追求内外兼修,外练是建构经验心,内练是彰显超验心,内外兼修是“从无到有再到无”。乔凤杰教授指出,中国武术在历史上形成的“十八般武艺”与百般拳种,体现了传统武术来源于生活的生机活力,有别于现代竞技体育的竞争规则。乔教授尤其指出,武术与武艺有别,“武艺高强”的表达提示了武术蕴含着一种艺术的追求。
随后,蒋小杰教授从体育哲学的角度与会对谈。蒋教授认为,哲学是对我们日常观念提出一个质疑,通过打碎观念并重新建构,可以很好地锻炼我们的思维。在体育运动与哲学之中同样都贯穿了类似的方法。蒋教授尤其强调思维特质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在武术现代转型、武术的内外功能等多方面展开讨论。两位教授的对谈极大加深了本次讲座的哲学深度。
交流环节中,来自各个学院的老师、同学踊跃发言,与乔凤杰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内容包括武术套路的价值和实用性,竞技武术的不确定性如何衍生,如何理解武术与功夫的关系,如何解决武术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等。最后,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中圆满结束。
文案/李悦
图片/花秀彤
编辑/李悦
校审/刘珺旸、董佳怡、李夏霈
指导老师/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