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1日下午14点,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的“北体人文论坛”第七期在教学楼413教室成功举办,讲座题目是《AI时代的AI艺术问题》。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奇佳教授主讲,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黄兰花博士主持。人文学院的田青院长、董梅副院长、程红教授、景红梅副教授、黄二宁老师等文学院众多老师出席了本次讲座。同时,讲座还吸引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及北京体育大学各院系师生积极参与,并进行了互动,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以往,我们谈及最伟大的艺术家时,首先可能想到的是达芬奇或毕加索这样的名字,但如果有一天,机器也拥有了无尽的图像潜能,人工智能也能创造出《蒙娜丽莎》这样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作品吗?它会抢走艺术家的饭碗吗?面对这样的疑问,陈教授首先向我们解释了何为人工智能。陈教授指出,所谓“AI”即“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简称,亦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工智能”。“AI”这一名词由来已久,但它真正在大众视野中引发热议,得益于2016年柯洁与Alpha Go的那场“人机大战”。这场“人机大战”是AI技术发展的一个断代点。在AI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人类既有的思维领域和优越性面临着前所未有且极具现实性的挑战,诸如人类思维堡垒是否会以及何时会被人工智能攻克的命题不断涌现。关于此问题,陈教授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由电脑进行的编程和计算还无法突破人类的智慧壁垒,符号无法涵盖人类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丰富性。
接着,陈教授从《弗兰肯斯坦》中的科学怪物,到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定律”,到以手冢治虫的《铁臂阿童木》为代表的日本动漫艺术,再到《攻壳机动队》、《黑客帝国》和《终结者》等影视剧等生动的例子,爬梳AI在艺术中的运用和发展,勾勒出用艺术话语想象的人工智能图景,进而辨析了AI与艺术的关系。追溯了人工智能的艺术想象史后,陈教授总结了两种人工智能艺术的生成方式:一种是按照给定程序艺术生成,另一种则是学习时代的艺术生成。前者是把某种艺术转化为程序形式,通过程序的编写及特殊的媒介将此艺术呈现,后者则是AI自行进行创作。
正如一个硬币有两面,AI时代的艺术有自己的优势也有不足之处。陈教授认为,当AI与艺术结合起来,不管是给定程序创作的艺术,还是AI自行创作的艺术,都或多或少为我们呈现了一些人类眼睛看不到,人类大脑无法想象的艺术的启示、灵感和经验。同时,AI艺术也存在着鲁棒性较差、通用性不足、过分依赖刚性法则和形式化的外部信息,以及无法获取和理解某些常识问题等不足之处。但是,陈教授又辩证地指出,尽管当前AI艺术仍存在局限,但对AI艺术问题的讨论重点,应从局限性转移到可能性上。他表示,我们可以从三个方向把握和评判AI的艺术问题,即AI从事既有艺术;AI创造独特艺术;以及AI改变艺术生态。其中,AI可以在既有的艺术如诗歌、绘画中展现意想不到的要素组合与效果;AI创造的独特艺术,则可呈现为海量拼贴、交互艺术和沉浸参与三种可能形态;最后,AI艺术的现状与潜能还将反哺现有艺术观念,进而对艺术生态产生影响。陈教授接着以小冰写诗和《秃鹫》等具体的实例,分别演示如何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AI艺术,使讲座高潮迭起。
在讲座最后的问答环节中,AI与艺术的碰撞仍在继续,人文学院、足球学院等学院的同学积极表达自己就AI艺术问题的相关思考和困惑,提出了既有针对性又值得思考的问题,陈教授也都一一予以解答。
本期讲座“AI时代的AI艺术问题”成功落下帷幕,老师和同学们都表示收获颇丰,聆听陈教授关于前言问题精彩讲演的同时,也激发了自己更多的思考和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