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上午,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在云端拉开帷幕。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卓林、副院长王巨川、学院教师代表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大学等全国数十所高校的三十余名学员齐聚云端,开营仪式由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蒋小杰教授主持。
蒋小杰教授对到来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欢迎,同时介绍了此次夏令营的总体议程。本次夏令营主要包括开营仪式、学术讲座、学员报告及讨论、综合面试、闭营式五部分,旨在考察营员的综合能力。
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卓林介绍了学院基本情况,包括学院简介、学院发展历程、师资队伍及目前的教学任务等,希望同学们对人文学院有更深刻的认识,让夏令营成为同学们互相交流的平台,同时祝愿各位营员在本次夏令营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
学术讲座
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2022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学术讲座第一讲于7月12日9时15分在腾讯会议线上举行。人文学院张晓义教授主讲,蒋小杰教授主持。本次讲座的主题为“知识·思维·能力:体育学术素养养成论”,主要分为结构的知识、思维的结构、能力的类型、素养的构成四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张晓义教授重点介绍了什么是知识及知识与能力和思维的关系。他提出,知识大致分为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哲学知识。知识是能力的前提,是思维的根本。同学们做研究时需要认真阅读本学科、本领域的经典入门著作,夯实基础知识,还需要了解本学科、本领域、本专业、本方向的相关知识、热点以及交叉知识,提升专业知识的储备量。同时,掌握本学科的哲学基础,才能明晰和客观掌握阻碍或推动本学科发展的终极问题。
在第二部分,张晓义教授具体阐释了思维的定义、思维的分类以及思维的构成三个方面。重点讲述了思维的构成,引出 “构成思维”和“反思思维”两个概念,具体解说了“构成思维”和“反思思维”的重要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讲座着重探讨关于能力的话题。张晓义教授指出,能力和知识、思维的关系是阶梯型的。能力是完成一项目标或任务所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同时,张晓义教授介绍了学术能力和学术素养的构成,他认为,学生们应在学术研究时重视提出“真问题”,通过锻炼提高学术素养。
最后,张晓义教授总结性地概括了论文设计论证的步骤,分别为研究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动机、问题、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对本研究的启发与借鉴、研究设计(研究内容、目标、路径、方法)、研究进度计划(阶段性目标、任务、成果、细化到月安排)、研究的可行性分析、选题价值与主要研究创新与特色分析、论文框架、研究工具的初步设计以及参考文献。
7月13日9时30分,人文学院夏令营学术讲座第二讲分汉语国际教育与体育人文社会学两个专业于腾讯会议分组举行。
史哲方向,蒋小杰教授与黄二宁副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题为“体育哲学与体育史前沿问题”的精彩讲座。
讲座开始,蒋小杰教授对体育哲学进行了简要的阐释,他认为,体育理论是体育学科的基础,体育哲学是体育理论的基础。同时,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体育哲学与体育科学、哲学与其他具体学科的区别,进而引出本次讲座所要涉及到的“体育精神、作弊问题、技能增强、歧视问题、危险暴力”等体育哲学相关核心议题。
蒋小杰教授以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为例引出“体育精神是什么存在很大争议”的观点。同时列举出学者西蒙和费泽尔对体育精神的不同观点,向同学们介绍了戴安娜关于“体育的构成”的相关阐述。
在体育商业运作下,人们很难对作弊做出界定与处理,不同人对作弊的接受度也不同,故作弊问题成为体育哲学所涉及到的另一核心议题。
接着,蒋小杰教授通过列举不同观点,为同学们展示了一系列关于运动作弊的道德辩驳。之后,蒋小杰教授也对“作弊具有道德正当性”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同时也提醒同学们要不断反思,不囿于思维困境中。
在第三部分,蒋小杰教授向同学们阐释了关于“机能增强”相关争论的焦点与实质。他认为,兴奋剂问题是“机能增强”争论最直接的表现,故又围绕兴奋剂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同学们介绍了“支持兴奋剂”、“反兴奋剂”和“反反兴奋剂”的三种主要观点。
通过以登山、滑冰、滑雪等运动为例,蒋小杰教授指出,暴力和危险运动的道德辩护是极具开放性的问题,但应对暴力和危险运动进行适当的限制,对暴力和危险运动带来影响实施相关措施。同时,蒋小杰教授围绕“性别与性征”向同学们介绍了体育运动中关于性别区隔的道德辩护和社会刻板印象。
在现代体育赛事中,运动员与观众有着高度的连接,体育比赛本身具有极强的表演性和观赏性,故“粉丝与观众”问题也是体育哲学无法忽视的重要议题。蒋小杰教授通过介绍派别主义的体育观看模式和纯粹赏玩的体育观看模式,进一步引出美德教育的体育观看模式。
最后,蒋小杰教授表示,衷心期待能与夏令营中的同学们在研究生阶段对体育哲学相关核心议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在下半场讲座中,黄二宁副教授以“体育史研究发展历程、主要领域与前沿问题”为题进行讲座。
黄二宁副教授首先分别介绍了体育史研究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体育史》和《中国体育概论》是体育史研究初创阶段的两大重要著作。在这一时期,“土洋体育”之争引出关于中国固有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的思考,同时我国开始对世界体育史进行简单的译介。1949年到1978年是我国体育史研究的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国逐渐重视对体育史资料的搜集研究、对国外体育史的进一步译介以及对体育史研究方法的探索,开始设立体育史教学与研究的相关单位。1979年到1999年是我国体育史研究的兴盛发展阶段,我国开始完善相关组织机构,开展学术活动与国外学界进行交流。黄二宁副教授以北京体育学院为例,向同学们介绍了我国院校体育史研究与课程设置的状况,同时也以表格的方式列举了体育史相关教材。2000年以后是我国体育史研究的转型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体育组织机构有了变化与调整,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体育史研究与教学注入新动力;与此同时,体育史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范式转换与方法不断获得更新,多学科交叉融合使体育史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展。
随后,黄二宁副教授对体育史研究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总结,他向同学们列举了体育史研究的主要领域,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对体育史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他表示,希望同学们能够选择加入北体大这个学术共同体,期待能与同学们一起走进博大深邃的体育史研究的学术世界,一同传承和发扬北体学派的学术薪火。
汉教方向,人文学院程红教授与刘路老师分别开展了题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与体育特色国际中文教育展望”、“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展望”的讲座,人文学院王娜副教授主持。
讲座上半场,程红教授首先介绍了国际中文教育工程化的四个时期与阶段。四个时期,即探索期、系统性发展时期、海外规模化发展时期与转型元年,分别经历了在华留学生教育、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四个阶段。同时,程红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学科发展路线。她借郭熙、王辉、吴应辉三位专家教授对国际中文教育的解释,指出对外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国际中文教育的更新迭代将有助于学科的内涵建设和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从发展来看,将更加开放,更加包容,更加规范。
第二部分,对于如何有效提升留学生听说读写的汉语水平,程红教授提到李宇明教授提出的关于学汉语到用汉语学的转变,以及体育教学资源建设,同时提到部分专家提出的通过教学资源集成化来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成本。她指出,在显示体育特色方面,教材编写将直接服务于网络中文教学资源建设的相关课题。
接着,程红教授介绍了北京体育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发展成效及专业“4321”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北京体育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生就业率及升学率优秀。人文学院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学科融通,凸显北体特色,形成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形式,并进行多元化体系实践,在学术论文中出现体育元素的融入,利用体育特色讲好体育故事。同时,程红教授介绍到北体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硕的贯通培养,并提出汉语国际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中国特色、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外来的原则。她强调,要强化文化育人、体育育人,坚持道术并重,在立德树人与教学能力上有一定的修为,并借李宇明教授提出的学术研究四境界,希望同学们能有自己学术追求。
最后,程红教授借冬奥火炬台指出,体育是世界通用语言,具有体育特色的国际中文教育将在未来迎来新的机遇。学科建设与事业发展方面,应基于学科交叉的理念,实现学科与事业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要从国际中文教师共同体角度,来构建体育国际中文教育工程。
讲座下半场,刘路老师以“国际中文教育研究展望”为题进行讲述。
刘路老师指出,在汉语国际教育到国际中文教育转变、互联网+教学发展、中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及构建国际中文教育学术话语体系的大背景之下,如何把握论文选题至关重要。同时,刘路老师提到吴应辉教授关于国际中文教育组成及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领域内容的介绍。
接着,刘路老师在选题依据方面作出建议。她推荐大家关注业内、相关专业重要期刊专著的最新研究SSCI、CSSCI中文核心,建议同学们重点关注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英语(外语)教育研究、教育学研究、传播学研究、体育学研究领域,以关键词为线索,检索重要期刊。
随后刘路老师以《2022年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指南》中的具体要求,介绍重大课题,重点、一般、青年课题及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建设专项类课题,为同学论文选题作指导。
最后,刘路老师指出,学术研究是不断探索与学习的过程,同时借王国维《人间词话》讲述研究的三重境界并介绍了研究分类。
结语部分,王娜老师用诗一般的语言谈及老师和同学们对传播中国语言文化的情怀,并传递出对汉语国际教育的热情,呼吁同学们为人文的热爱而把握当下,展望未来!
学员活动
破冰环节:
7月12日10时15分,夏令营营员们分为两组进行破冰行动,每位学员进行简要的自我介绍,分享了自己独特的经历,将自己自信热情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眼前。同时,师生之间进行充分地互动,对体育的历史哲学的研究和汉语走向世界等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科研方法讨论环节:
7月12日14时30分,学员们根据申请方向分组进行报告及讨论。老师们对学员的研究方法进行系列指导,并表示,在之后的日子里会带领大家通过具体的实践来锻炼科研能力,同时产出相应的科研成果,促进多学科融合碰撞。同时从学科动态、研究领域和学术前沿等方面对学员进行普及,认真地为学生答疑解惑。
闭营仪式
7月13日16时50分,闭营仪式举行,蒋小杰教授指出,此次夏令营虽只为期两天,同时受疫情影响只能以线上的形式开展,但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却更近了,师生之间也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师对同学们的学术功底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人文学院副院长王巨川在闭营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辛苦付出。他说到,两天的云端交流,虽然时间短暂,但相信同学们能够感受到人文学院的魅力。在两天的夏令营活动中,无论是在汇报环节还是在交流环节,每一位老师都非常认真、非常中肯地给同学们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在这一过程中,相信同学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友谊,更是格局的提升和思维的开拓,为下一步研究生的工作提供帮助。
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卓林对夏令营各项活动安排进行积极的肯定。他认为,夏令营既是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一次机会,也是同学们全面了解北体大人文学院的平台。在这两天当中,大家有所收获,并且表现出了最优秀的自己。张卓林书记强调,这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是同学们最该拥有的,也是最为宝贵的,只有保持这样向上的心态,今后才能面对各种挫折和困难。同时他表示,希望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一股作气,期待能在北京的九月、最美丽的秋天,再次见到大家。
营员感想
参与北体夏令营的这两天虽短,但是让我收获颇丰。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学院轻松温馨的人文氛围,老师和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完全没有距离和隔阂,无论是学识渊博的蒋小杰老师、同为校友的黄二宁老师、耐心负责的智慧老师,还是人文学院其他给予我指导和帮助的老师,都让我感到敬爱且亲切。在与老师们、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也对体育哲学和体育史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好像那个曾经模糊的笼罩在晨曦中的太阳,正在破晓向我走来。两天的交流与熟悉,更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深造读博,进行一些学术探索和尝试的想法,从文化研究跨专业到体育哲学社会学,我感到一种对“社会与人”共通的好奇与关怀,这种兴趣指引着我,让我进一步向这一领域靠近。
——北京师范大学杜佳羽
两天的夏令营太短,我还有太多思索没来得及表达,还有太多美好没来得及和老师同学们分享;两天的夏令营又很长,因为老师们的精彩讲座与深刻观点值得我用更多时间去细细体会。“人文+体育”的学科特点让我深深感受到北体人文学院“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学院特色。无论是张老师对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研选题与撰写规范的专业阐述还是程老师和刘老师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角度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展望都让我收获颇多,感谢学院的组织安排,感谢老师们的倾情分享!
——四川外国语大学刘万俨圣
在为期两天的夏令营学习中,通过人文学院优秀教师的一场场严谨、科学的讲座,我对体育+人文、体育+国际中文传播的发展情况、发展趋势有了更清晰、更具象的认识,在论文选题和写作方面,也得到了名师们细致的指导。而我收获的还不止是这些,在与来自天南海北、怀抱着相同的汉语国际教育志向的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我看到他们身上许许多多的闪光点,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将以此为标杆、为借鉴,努力学习,完善自己的不足。
——北京体育大学邓文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