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絮语,夏序前奏。2025年5月19日下午,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会在东平房115会议室举行。体育哲学与体育史研究方向的李玉波、张千一、赵无眠、常梦涵同学参加此次答辩。
本次答辩会由人文学院景虹梅教授担任答辩主席,人文学院硕士生导师刘晓、陈石军分别担任答辩委员及评阅人,学院青年教师程瑶担任答辩秘书,在读博士研究生胡晓晗到场协助答辩事宜。人文学院在读研究生旁听学习。答辩开始后,论文指导教师蒋小杰教授和张晓义教授委托答辩主席景虹梅教授分别就四位同学的思想政治表现、学业表现和学位论文内容做简要介绍。
同学们基于各自的论文内容进行了详实且清晰的汇报,展现了人文学院学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学科素养。
首先进行汇报的是李玉波同学,她以《中日体育交流的历史回顾和未来展望》为题,分析了中日体育交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交流环境、内容以及成就,并从多方面展望未来,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展示了较为扎实的学术功底。
张千一同学的论文——《从依生到共生: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猎体育文化变迁研究》以赫哲族渔猎体育文化为研究对象,梳理概括出当地渔猎文化发展的四个阶段并分析其特征及变迁动因。论文选题聚焦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极具地域特色与现实关怀,同时也体现出张千一同学对家乡体育文化传承的关心与投入。
第三位进行答辩的是赵无眠同学,其论文《现代奥林匹克主义的实践困境与改进路径》从过程哲学视角对奥林匹克主义进行再定义,揭示其核心价值,回应了当代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层面的挑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常梦涵同学以《“形气心”八段锦养生观的哲学诠释》为题,围绕如何诠释养生观内在逻辑等问题展开研究,依据历史性原则考察思想根源,借助具身性体验深化对八段锦的认知。在论文汇报的过程中,常梦涵同学表现出了优秀的学术能力和深厚的理论素养。
论文汇报结束后,三位答辩专家秉持着严谨治学的态度对各位同学的研究进行了细致且深刻的评价。专家们从选题价值、研究方法、逻辑架构等方面对论文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提出了极具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经三位答辩专家合议,四位同学的学位论文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要求并获得一致通过。至此,本次论文答辩会圆满成功。
最后,毕业生们用鲜花和言语向导师、学院以及学校表达了她们诚挚的感谢,并现场合影留念定格这一难忘瞬间。
毕业不是终点,而是下一场远征的起点。北京体育大学人文学院在此向2025届毕业生送上最美好的祝愿: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仍能保持此刻的盎然,勇敢地奔向未来的每一个盛夏!